冯骥才:吸引西方人放下“单筒望远镜”
不久前法国《费加罗报》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0%的法国人认为距离中国的文化价值比较远。我认为这一方面说明法国人需要加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做好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
过去几十年,法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在欧洲国家中算是比较深刻的,法国有不少汉学家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另外,中国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流传到法国,至今可以在法国的博物馆里看到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可以说,法国人很热爱中国的文化,甚至对中国古代文化很痴迷。但这并不等于法国和中国在文化上比较紧密,我们有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创造,但这些对法国人来说还是一种异文化。
在我跟法国人的交流中,一个直觉是,法国人不是很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化。从中国的年轻一代来看,中国对法国文化的了解,远远大于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因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习外来文化的劲头很足,比如文学艺术等等。我国出版了很多介绍法国文化的书籍,但法国人对中国的文化知之甚少。
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符号似乎还是古老的京剧、书法、绘画,但这些对国外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原因之一,可能是西方人还有一种西方中心论的思想,把自己的文化当成中心。这个概念近百年来对西方影响很深,始终认为中国是边缘的或者是距离比较远的文化。
原因之二,可能意识形态的障碍不容回避。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也曾戴着有色眼镜看西方文化。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摘下了有色眼镜,西方却还戴着。西方人应该用一种更为平等态度和中国交流,特别是要好好看一看中国的当代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好好看一看,只有用心,才能继承和发扬。比如韩国和日本,在传统节日他们无论大人小孩都会穿民族服装参加活动或者家庭内部的互动,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仪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对此中国可以有所借鉴。我们现在极力在做的工作,就是让年轻人更亲近传统文化。我们经常提到文化自觉,但这有个前提——首先要主动去认识自己的文化。只有深刻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东西究竟好在哪儿,我们才会慢慢亲近它,热爱它,之后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觉。
在某个阶段,我们确实和传统文化有过疏离,甚至有的地方有所中断。这些年我一直在做文化遗产抢救,其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怎么传承和衔接我们的传统文化;第二个问题是,中国敞开大门接收了外来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之间冲击了自己的文化。所以我们如今正在努力,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在此过程中,慢慢找回丢失掉的传统。比如很多过节的习俗,对祖先和天地的敬仰仪式等等。
想要重新找回这种仪式,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否则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作秀,甚至被商业利用。把传统文化变成一种娱乐方式,不仅失去其本身的意义,更是对传统的奚落。因此有必要沉下心来,认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因此,对于外国人我们不能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交流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最近我写了一篇小说叫《单筒望远镜》,说的是百余年前西方人刚和中国人接触的时候,他们是用单筒望远镜看我们,用几个“一只眼”有选择地看。从爱的角度出发一定可以看到美;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一定看到不同的事物;从偏见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负面。
我们应该先把继承传统文化做好,吸引西方人放下“单筒望远镜”,选择相互交流,想办法重新理解和认识中国,这才是连接人类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良性途径。(作者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本文由邢晓婧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