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北京》走进生活中的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但是观众朋友们,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有多少呢?本期节目我们带您走进生活中的非遗。
绒布唐,又称耍货唐,以善制作绒布玩具而得名。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北京近代民间玩具的“活化石”。2007年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钢的家族代代相传制作绒布唐的手艺,到他已经是第六代了。
毕凯是蛋壳雕艺术的传承人。蛋壳雕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品。
不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出于自我爱好,像王钢和毕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经不在少数。截至2018年9月,北京市有1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6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102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5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育鸿学校,正在为学生们上一堂生动地非遗实践课。
不仅仅是让学生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体验非遗项目,北京市育鸿学校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时,依托自身独特的地域与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体验非遗项目的机会与空间。
“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学校远不止北京市育鸿学校这一所。据人民政协网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海淀区非遗传承基地发展到目前的65所,已有包括50多个项目的传承人被请进中小学校园开展非遗教学、展演和展示活动,全年受益中小学生近百万人次。
杨玉栋是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他所说的这两个项目是京剧盔头制作技艺和彩色脸谱制作技艺。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技艺,位于海淀区的稻香湖非遗科学城为他成立了工作室。
刘馆长:咱们这个非遗科学城一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各个级别不同的非遗项目将近110种展出的展品有800项左右。我们这个非遗科学城首先它是还是动手科学,这个动手是来访者他不但能够参观,还能够在大师工作室里面亲手制作体验非遗项目。
非遗科学城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宣传,同时也是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一个大胆尝试。根据北京日报的数据,2018年北京市已认定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5个非遗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强非遗普及传承扶持。2006年印发《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5年,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保护力度明显增强。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通过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安排60.5亿元。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如何?非遗保护取得了哪些进展?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非遗?